邮票面值指印在邮票票面上的邮资金额及货币单位。
世界各国大多以表示邮票面值的阿拉伯数字和本国货币单位组成邮票面值。
如美国普通信函邮资为22美分,邮票面值即由阿拉伯数字22和C分组成。
中国人民邮政普通信函邮资为8分,邮票面值由阿拉伯数字8和分组成。
也有一些国家发行无面值邮票,如军用邮票、公事邮票等。
我国1938年晋察冀边区发行的抗战军人纪念邮票和1943年淮南区发行的“平”、“机”、“快”及“稿”字邮票都属于无面值免资邮票。
美国自1978年至1985年间陆续发行一组无面值邮票,票面上印有“A”“B”“C”“D”字样,分别代表面值15、18、20、22美分。
这是因为美国邮政部门要市调整信函邮资,但在印制邮票时,新的信函邮资未最后确定,不能往邮票上印新面值;但若在邮资确定后再印,邮票又无法供应。
因此,才发行这种无面值的代字邮票。
研究邮票面值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币值变化的情况。
中国早期坚持采用一信一票制的政策,根据邮资标准制定面值计划,多年来中国发型了从半分、一分等等一直到50元面值不等的邮票,分别适用不同的资费标准。
如常见的国内平信1.2元,国际航空信6元,都有对应的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