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州窑,古代汉族瓷窑之一。
位于湖南湘阴县城内。
“岳州窑”之名,始见于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
唐代岳州窑在陆羽《茶经》中列宜茶青瓷名窑第4位。
窑址位于湖南湘阴城关及县内其它地区,人称湘阴窑。
我国窑名出自唐代,而湘阴唐时属岳州辖地,所以唐代称其为岳州窑。
岳州窑始烧于东汉,中经西晋、南朝、隋,一直延续到唐代。
岳州窑地处湖南省湘阴县城关镇堤院一带,北起水门,南至洞庭庙旧址,全长700余米的范围内。
湘阴县旧属岳州,故名。
当地居民中至今流传“湘阴是个万窑窝,未有湘阴先有窑”。
湘阴县是个古城,湘阴窑窑址发现于1952年,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1972年又在窑头山、梨园等地发现了早期窑址,1975年冬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晋至初唐的青瓷器和窑具。
它烧造的时间,可上溯至汉代、三国,可见其历史久远矣。
岳州窑瓷胎在唐五代时较为轻薄,胎质不如越窑青瓷紧密,胎色早期呈红或米黄色,晚期为灰白色。
釉色以青绿色居多,也有青黄色的。
釉薄而质细,釉泡较小,玻璃质感很强。
釉面有不规则的细小冰裂纹,有流釉现象。
不少器具的胎骨和釉面结合牢固,容易产生剥落的现象。
唐代烧制时使用垫饼支烧;五代用支钉支烧,在盘碗底部留有支钉痕迹。
岳州窑器物丰富多彩,有碗、盘、瓶、高足盘、四系罐、八棱短流壶等。
碗的足以圆饼形和玉璧形为主,高足盘、八棱短流壶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它注重装饰艺术,纹饰以印花为主,并配以划花。
器物肩腹部往往装饰着由团花和卷叶纹组成的带状纹饰。
此外还有浮雕莲瓣纹装饰的,具有独特的风格。
1973年湖南省湘阴县出土了一尊罕见的青釉龙首,年代为隋朝。
胎骨呈灰白色,施青色釉,开片自然,烧结火候较高。
口流作龙首状,手为龙尾形态,器型呈鼓圆,下配有三个高蹄足,十分稳当,生动活泼。
此器物应该属于仿先秦时期的金属?器,造型典雅别致,是岳州窑中的精品,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岳州窑在汉族陶瓷史上地位比较重要,上承江浙越窑青瓷,下启长沙铜官窑,这里是华中地区先民用瓷的主要产地,大量出土的器物足以证明这一点。
“岳州窑”在今湖南湘阴县境内,因历代隶属岳州而得名。
沿湘江流域两岸纵向建窑烧制,窑址多达十几处。
县城南面逆水有八甲窑、杨山湖窑、青竹寺窑、铁角嘴窑、窑头山窑、白梅窑、长沙窑,北面顺水有乌龙嘴窑、三峰窑、云田窑、鹿角窑等。
主要由立式圆形窑和斜坡式龙形窑组成,时间跨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沿袭千余年。
雏形期汉前,成器两汉,行销两晋,盛于隋唐,衰于宋。
制器有建筑装饰器、生活用器、文房用器及观赏器等;品种有碗、壶、盘、碟、钵,多系罐、杯、灯、虎子、莲花尊、梅瓶、鸡首壶等;釉色有米黄、豆青、虾青、白釉、褐色釉、酱釉、浅绿、青釉等;装饰工艺有莲纹和几何刻花、印花、画花、釉下点彩及雕塑等。
由于水路顺湘江入洞庭通河达海,十分便捷,加之岳州窑制器造型丰富、品种齐全,在全国各地及东南亚、日本等地区均有出土发现。
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对“岳州窑”进行了研究、探讨,发掘和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实物,从而对“岳州窑”作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肯定。
“岳州窑”最早的青瓷 民间流传民谣:“湘阴有个万窑窝,要进城门过窑坡。
”据县志记载,宋前湘阴有个“瓦碎潭”,故此足以证明,湘阴历代有烧窑的历史。
从多处窑址堆集层及汉晋墓发掘中,发现许多汉、晋、隋、唐青瓷器及青瓷片,证明先人有烧制青瓷的工艺技术且规模庞大,专家在“青竹寺”窑址考古发掘中,发现纪年款布纹青瓷片(铭文“汉安二年”公元143年)。
此瓷片与原地窑址的青瓷器物一致,另其县城附近出土几处墓葬,出土了青瓷四系罐、油灯、碗、碟等都是“岳州窑”制器,同时一起出土了“大泉五十”“直百五朱”“太平百泉”“货泉”钱币,也可佐证该出土器系汉三国两晋器物。
“岳州窑”胎质细腻、灰白,器形厚重,敲击有金属般声音,瓷化极高,青瓷开片,造型古朴美观、光洁;釉下荧光闪烁,玻璃质感强,唐代茶圣陆羽赞之“岳州瓷青、青则益茶”,唐诗人刘言史有诗云“湘瓷泛青花”,故此,专家认定,“岳州窑”为最早青瓷当之无愧。
“岳州窑”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
该窑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龙形窑,坐北朝南,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
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是窑工们历年经验总结的结果。
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圆筒状,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
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载匣钵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
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
相传民谚有“窑货对本利,床上盖絮被”,可见当时岳州瓷器畅销的繁荣景象,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岳州窑”最早的官窑 马王堪窑址考古发掘,发现有一件内刻“官”字款的匣钵,同时在两晋、南北朝堆集层面发现“太官”二字青瓷片(“太官”在两汉掌管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
据此,可以认定该窑烧制的器物供朝廷使用。
在封建社会能得到皇室的认可,可见“岳州窑”瓷器有多高贵典雅。
由此定论“岳州窑”实属官窑,也就验证了历代流传的湘阴有“四十八皇窑”的说法。
“岳州窑”最早的釉下彩 从汉、晋墓葬及窑址中发现釉下点彩碗、水盂、四系罐、盘口壶等“岳州窑”器。
器物呈豆青、浅黄,釉下点彩呈褐色,有的器物口沿均布点彩,有的器物周身几何对称点彩,有的器物按天象点彩等,改变了前朝单色釉制器,为后世釉下彩绘奠定了基础,如唐、五代的长沙窑、白梅窑及云田窑等。
釉下彩绘源宗此处,在两晋点彩遗风上又有创新,釉下彩绘重笔大写意花卉、诗词等,画工洒脱飘逸,诗词通俗,书画自然,层次分明,立体感强。
彩绘与釉面色彩对比强烈,也称两彩,体现了工匠们的大家风范。
许多专家学者认定“岳州窑”青瓷釉下点彩最早,始于两晋。
“岳州窑”最早使用匣钵腹烧 1997年专家从湘阴马王堪基建工地龙形窑址发掘发现并予以界定,该窑系属两晋、南北朝、隋代窑址。
该窑维系时间长,文化层面清晰可辨,窑局部长8米,宽2米,斜坡式龙形窑,坐北朝南,窑壁用方砖砌成,窑内布满几种不同的匣钵排列整齐,堆放有序。
当时匣钵是根据制品器大小高低而定的,使用匣钵腹烧法,是窑工们历年经验总结的结果。
匣钵是含沙量大的粗陶泥制成,圆筒状,下方有底,壁厚2厘米左右,先入“匣钵窑”烧制成,再装制品坯料于腹中入窑烧。
清代唐英《陶冶图说》载匣钵成形后“俟匣坯微干,略加施削,入窑空烧一次方堪应用”。
用匣钵烧制器物,受热均匀,可防止窑火直接接触,避免污染、粘结,同时叠层堆放量大、成品率高、精美、釉色肥润,只要匣钵完好可重复使用,为窑工们节约了成本,增加收入。
相传民谚有“窑货对本利,床上盖絮被”,可见当时岳州瓷器畅销的繁荣景象,众多陶瓷界专家认定“岳州窑”匣钵腹烧法首创于晋代,为青瓷发展作出了最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