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窑 晋城窑是近些年发现的晋南地区的瓷窑,窑址在山西省晋城县境内。
该窑为金、元、时期的瓷窑,主要烧造均釉瓷器,器形以碗为最常见。
介休窑 介休窑窑址在山西省介休县洪山镇。
该窑创烧于北宋,历经金、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朝代,有长达八九百年的烧造历史。
宋代,这里烧造定窑系的白釉、黑釉印花碗等,也烧造与磁州窑有一定关系的白釉划花填黑彩、白地黑花瓷等。
白釉酱花瓷器则富有介休窑有的特色,其中有桔红色彩者。
金代,这里盛烧黄釉 霍县窑 霍县窑窑址在山西省霍县陈村一带,即文献记载的“彭窑”所在地。
该窑创烧于金代,盛烧于元代。
这里以烧白瓷为主,器物胎、釉洁白,光素者居多,间有少量印花装饰。
因用支钉支烧,器里及足均留有5个小支钉痕。
元代以后可见白地褐花高足杯、碗等器物。
大同窑 大同窑即《大同府志》中提到的“青瓷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大同县瓦窑沟。
该窑的烧瓷时间为金、元两代,窑址遗物以黑釉瓷为主。
兼有少量茶叶末釉瓷。
器物为瓶、罐、盆等。
装饰技法有剔花和划花两种:剔花装饰风格粗犷;划花装饰线条较细。
所见纹饰以复线水波纹稍多,亦可见划花水波游鱼纹。
怀仁窑 怀仁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怀仁县,是金、元时期的瓷窑。
该窑以烧造黑釉瓷为主,釉面乌黑晶莹。
有些釉面产生油滴结晶,但发现不多。
器物有瓶、罐、碗、枕等。
大口灌的口沿较厚,与大同窑器物口沿的削平有所不同。
划花装饰者较多,线条简练。
除黑釉器外,这里还烧制白釉、白釉*花、酱釉瓷等。
浑源窑 浑源窑窑址在山西省北部浑源县。
目前发现窑址3处,其中以古磁窑烧造年代最早,始烧于唐代。
窑址中遗留了不少白釉和黑釉碗、罐标本。
其席纹装饰与河南瓦窑的风格相同。
里白釉外黑釉碗具有地域特征。
金、元两代盛烧雁北地区常见的黑釉剔花瓷。
此外还有青釉、黑釉划花、白釉划花、剔花、印花、白地黑花及均釉瓷等。
该窑所烧的瓷器品种之丰富,在雁北地区是少见的。
临汾窑 临汾窑窑址在山西省南部临汾县。
该窑烧瓷时间为元代,以黑釉瓷为主,漆黑光亮,兼烧酱釉、白地黑花、白釉划花等品种。
黑釉瓷器中以直口碗数量最多,为典型的元代造型。
黑釉瓷中有油滴纹与兔毫纹碗。
白釉瓷中有的采用印花、划花、剔花、彩绘作装饰。
典型工艺 油滴釉 榆次窑 榆次窑窑址在山西省榆次县孟家井,为金、元时期瓷窑。
窑址遗物以黑釉、白釉瓷所占比重最大。
白釉瓷釉色白中闪黄,多有印花装饰,线条粗犷。
因系叠烧,碗心又一圈无釉。
黑釉瓷也有以印花装饰者,但数量较少。
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酱釉、青釉印花、白地黑花瓷器标本。
阳城窑 阳城窑窑址在山西省阳城县畔沟。
该窑烧造器物以白釉为主。
器形有折腰盘、碗等,有的以划花作装饰。
长治窑 长治窑窑址在山西省长治县八义镇。
该窑为金代瓷窑,以烧造釉上彩绘碗、塑像为主,兼烧少量白地黑花器,碗的里心、圈足上都有5个支烧痕,纹饰以花卉为主,另有少量鱼纹、题写的诗文等。
平定窑 平定窑窑址在山西省平定县柏井村,是唐代至金代的瓷窑。
平定距河北较近,与河北内丘的邢窑及曲阳的定窑成犄角之势,因此所烧瓷器在造型、釉色、装饰上受到上述两窑的影响。
唐代烧造白釉玉璧底碗,但制作工艺略粗。
五代产品有有常见的唇口碗。
宋代烧造的刻划浮雕莲瓣纹碗、白釉碗、白釉兽面贴花罐、注子、折腰盘等均系仿定窑产品。
宋、金时期还烧造白釉罐、小瓶、罐,黑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常见的五角或六角盘、碗等。
河曲窑 河曲窑窑址在山西省河曲县阳坡泉与硬地节,是金代瓷窑。
阳坡泉烧造白釉、黑釉器物。
白釉瓷有盘、碗、盆等造型。
装饰手法主要有划花、印花等,划花线条均为细线条。
不上化妆土者釉呈灰青色,具有山西地区瓷器特有的色泽。
黑釉器物有刮釉叠烧的碗,数量较多,此外还有*纹供器。
孟县窑 孟县窑地处山西东部,东与河北接壤,窑址在距县城东15千米处的磁窑坡村。
该窑为金、元时期瓷窑,以烧白瓷为主,有光素者,也有印花、划花、刻花装饰者。
器物一般施化妆土,较粗者则不施化妆土。
器物有碗、盘、碟、钵、瓶、坛、杯、器盖、器座、盏托、枕、人形、执壶等。
除白瓷外,还有烧造白釉黑花、绞胎、黑釉瓷及低温黄釉陶等物品。
交城窑 交城窑窑址在山西省交城县,是唐代到元代的瓷窑,唐代时白瓷产量最大,也发现了黑釉斑点拍鼓标本。
宋代仍以烧造白瓷为主,装饰手法有凸雕莲瓣纹、釉上赭彩彩绘、珍珠地划花、划花等。
除白釉瓷外,该窑也烧造黑釉瓷。
河津窑 河津窑窑址在山西省河津县北午芹。
在唐代这里烧造白釉瓷。
白瓷的品种有注子、碗等。
宋代烧造白釉折腰盘、盆、碗等,装饰手法有浮雕莲瓣纹、绿彩彩绘、印花、珍珠地划花、剔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