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佛教圣地旅游市场的放开和一些以佛教题材为主的艺术品流入市场,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对佛教艺术品收藏的兴趣和热情,而佛像拍卖也对佛教艺术品市场升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市场表现屡创新高
今年3月,佳士得2021春季亚洲艺术周“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夜场在纽约举槌,57件拍品取得了6110.75万美元的成绩,成交率100%。其中,中国藏家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竞得“西藏11/12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据说,透过X光可见佛像腹中有舍利子。
这并不是佛像第一次以天价出现在拍卖场中。
去年12月11日,一尊康熙年制铜鎏金佛像在巴黎德鲁奥中心上拍。最终刘益谦以21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6.2028, 0.0000, 0.00%)1650万元)的落槌价竞得,高出估价10余倍。
据称,该件拍品高56厘米,丰富装饰和饱满造型吸引着藏界行家的目光。雕塑表现的是有名的“无量寿佛”,其闭目盘坐在双层莲花座上,两手持象征入定的禅定印。
明清金铜佛像近年来在香港和内地拍卖市场屡创天价:2021年北京翰海秋拍,一件明铜药师佛坐像以110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下当时内地拍卖市场佛像成交最高价;2021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铸铜鎏金释迦牟尼坐像,凭借1.166亿港元(7.7511, 0.0001, 0.00%)的成交价轰动一时;佳士得2021春拍中,一件明宣德制鎏金铜无量寿佛坐像以7010万港元成交,为当年开了好头。同年,一件清康熙大成就者嘎巴拉铜像在北京翰海秋拍以1792万元成交;2021年,北京翰海春拍上也拍了大量佛像,其中有3件佛像成交价逾千万元人民币。北京保利在当年秋拍中推出“观自在中国佛教造像专场”,有63件拍品成交,成交总额高达7388.86万元,其中有两件达千万级别。
“由于人们对佛像艺术品的追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即便在2021年金融危机导致艺术品市场进入盘整期,中国佛像拍卖市场也是在逆势上扬。”业内人士指出,直到2021年全球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深度调整后,中国的佛像艺术品收藏热潮才有所降温
那么,对于收藏者而言,如何收藏、判别佛像的价值呢?
对此,上海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认为,佛像尺寸越大则价值越高。此外,宫廷铸造的比民间的价值高。而在藏传佛像里,忿怒相比寂静相价值高,菩萨装高于佛装。另外,品相也是衡量价值的重要标准。面相、手相、脚相是最能体现雕刻工艺水平的地方,这三相如果都好,那其他方面也必定是很精致的。
资深艺术品鉴赏与投资顾问梁晓新也表示,应当收藏那些传承有序、具有稀缺性的佛像。品相必须相对完好,鎏金少脱落,雕工精巧。如带损伤、锈斑或部分有被腐蚀痕迹的话,升值潜力则会大打折扣。此外,佛像的开脸要有神韵。如观音像通常慈眉善目,虽然眼睛多为微闭,但是安宁和谐。要留意人物的飘衣是不是够流畅,还要看手部是否精致,最后才看比例。
而佛像的大热也让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主意。一些高仿甚至是臆造品佛像让很多刚刚跨入佛像艺术品收藏市场的新人吃了亏。
“有的把不同年代、艺术风格和流派的特点生硬地凑到同一件东西上,比如将明代的服饰搭配在唐代的开脸上,再坐在清代的莲花座上,真是时空错乱,‘关公战秦琼。
”藏家胡先生说。
“所以,要收藏佛像,首先要了解佛像文化知识,如果对相关的佛像文化知识没有深入的了解,单凭借外观很难判断佛像的真正价值。”李太义告诉记者,佛像不同于金器银器,辨别的手段直接了当,去鉴别一尊佛像,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摸索的。
据了解,业内普遍认同的鉴定要点可归纳为以下六点:一看面相和体形,二看手印和坐姿,三看标识和坐骑,四看细部和装饰,五看材料和质地,六看铭文和题记。以铜佛像为例,其材料主要有青铜、黄铜、红铜,不同时期所采用的材料也不尽相同。比如清代乾隆时期,因为国力强盛和皇室对佛像的崇奉,这时造的佛像用材特别好,上手有特别沉重的感觉;而到晚清的佛像,手感则要轻许多。再者,铭文与题记则是佛像本身提供给藏家的表层鉴定方法。一般来说,佛像上的题记从佛像一出现就有了。例如,明代有“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款,清代则为“大清乾隆年制”款,这两个朝代只有这3个款识较多,其他年号一般不刻款。
此外,佛像的面相和体型、标识和坐骑、手印和坐姿、细部和装饰则能从细节来辅助藏家作出鉴定,不同年代的佛像均有其特色在内,一般经过对比判断,就能为佛像定名,对其价值作出判断。
罗光禄补充道,鉴别佛像还要看其所呈现出来的色泽,年代越久远的佛像色泽越陈旧。佛像由于人们长期供奉,其颜色的光洁度必受影响,即使如鎏金的铜佛像,外表虽然金光闪闪,但整体的颜色仍透着暗淡。而新的鎏金铜佛像虽然经过作旧处理,但缺乏历经岁月的自然感,其颜色在光线的反射下,折射回来的光线较刺眼。其次是工艺的对比。古时候佛像的制作受当时生产工艺的限制,每件作品的细节部分都经过较为细致的雕塑技法处理,而现代的仿制品或多或少会吸收一些现代的生产工艺,因而在手工艺的处理上,仿制品远不如年代稍久远一点的佛像,多带有铜铸佛像上机制打磨的极有韵律的加工痕迹,尤其是佛像的底座,几乎都能找到加工痕迹。
“其实,对于一般的赝品,很好判断。那些粗制滥造、细节处理模糊或交代不清、有拼凑痕迹或留款新颖的一律不收就可以了。”李太义指出,但对于高超的作伪手段,需要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之处。
对此,有专家建议,“对于实力雄厚的藏家,建议聘用顾问为其参谋。国外的买家购买佛像大多通过顾问进行,顾问凭借专业的知识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会为买家提供最便捷的信息和服务”。
中国字画作为传统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还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字画收藏市场名家辈出,艺术水准达到收藏档次的书画家不在少数,给收藏者提供了收藏机会和较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如今,投资收藏字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字画吸引投资者除了自身的学术价值,另外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其他因素。虽然中国字画作为一种投资也存在着风险和陷阱,但是选择投资收藏中国字画的好处也是有很多的。字画收藏市场业内人士纷纷预言,中国历史上第四次收藏高峰即将到来,字画投资收藏正值佳期。
刚在市场上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画家作品,初期的市场价格往往每平方尺仅为几百元、上千元,大多数收藏投资者买得起,而一些“高成长”的优秀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其升值之快常让投资者大跌眼镜。中青年画家作品,只要有一定的潜质,市场价格三四年内至少上涨10%~20%。哪些人可算得上优秀中青年画家的范畴?通常,优秀中青年画家从年龄上看,属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且受过良好的学院教育,在画界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作品的个人风格鲜明,其作品往往已得到市场认同。投资优秀中青年书画家作品,一般具有投入少、潜力大、风险低、选择多等优点,但收藏中青年画家作品,必须要认准画家的“成长性”,否则也会有风险,主要原因在于中青年画家数量众多,许多人还处于大浪淘沙阶段,书画的价值需要经过时间和历史的沉淀筛选,作品升值空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下面易从花鸟画就为大家推荐具有较大升值空间的作品,供大家欣赏和参考。
牡丹又名富贵花,是中国特有的花卉之一,被誉为花中之王。牡丹雍容大度,花开富贵,是吉祥富贵的象征。牡丹在我国人民心中有特殊的地位,有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
牡丹花开之时繁花似锦、绚丽灿烂,其美丽花姿让人为之倾倒,雍容典雅、富贵祥和的形象代表对明天的美丽憧憬和美好愿景,寓意繁荣昌盛、兴旺发达;人们对于牡丹的喜爱,还让牡丹花成为精神和优秀品格的象征,也成为美的化身,有纯洁与爱情的象征意义。
绶带鸟也常被用做我国古代吉祥图案纹样。因有绶(寿)字,与牡丹合用,称作“福寿双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官窑始于北宋中晚期。官窑举全国人力物力之最,不惜工本,万中挑一,涌现出一批汝官哥定钧窑等传世精品瓷器。进入民国,官窑不复存在,除了袁世凯在不到百日称帝期间烧制的一批“洪宪瓷”,也只是昙花一现了。1949年后,诞生过一批人称红色“官窑”的瓷器,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便是“毛瓷”。
在陶瓷收藏界,从狭义上来说,“毛瓷”特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南醴陵及江西景德镇专为毛泽东特制的生活用薄胎瓷。前者是毛泽东生前使用的主要瓷具。醴陵瓷的历史不容小觑,是有千年历史的古瓷都。1905年清政府拨库银18000两,在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匠师在传统青花装饰的基础上,创造出名扬于世的“釉下五彩”瓷。创始人熊希龄亲携醴陵瓷器贡呈慈禧太后,得到她的赞许,以金牌赏之。1915年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瓷还曾与茅台酒一道同获金奖。
2021年6月20日,保利香港举办的“湘绣湘瓷艺术精品拍卖会”现场,一套五件的釉下五彩毛瓷碗以80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标王”。虽然古瓷动辄过亿,但相比当代其他同类瓷器,这一价格已算天价。其实早在1997年,一件“水点桃花”毛瓷饭鼓拍卖价66万元,创造了当时中国当代瓷器在世界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价。如此价值不菲,只因出身不凡:它们皆是专为毛泽东设计研制的日用瓷器,俗称“毛瓷”。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政治任务制造出的瓷中精品,正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备受追捧的收藏新贵
五铢钱是继汉半两钱之后的又一种记重钱,即以钱的重量为钱文,其径为2.5厘米,与现在流通的五分硬币的直径(2.4厘米)极为接近,这并非巧合,应是五铢钱的演进。由于五铢钱的重量、大小适中,使用起来极为方便,因此,这种钱自汉武帝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朝,到唐武德四年(621年)才成为“开元通宝”钱,相继沿用739年,是我国钱币史上行用时间最久、最为成功的长寿钱,而且这种大小尺寸的钱币一直沿用至方孔圆钱的终结。五铢钱、秦朝半两钱和唐朝开元通宝钱被称为我国货币史的三大货币体系。
西汉初年,币制混乱,民间私铸严重,半两钱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却远远不足,钱质恶劣,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武帝即位后,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铸钱,民间也私自铸钱。盗铸有重利可图,政府严惩,却无法禁绝。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盗铸钱,官钱的重量也因此逐渐减轻,如同私铸的劣币一样,导致物价高涨,币值低落。
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四铢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
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五铢钱版式复杂,种类繁多,按历史顺序就有“赤仄五铢”、“三官五铢”、“宣帝五铢”、“更始五铢”等等,特别是六朝期间,所铸五铢钱更多,连古泉家也难以穷极,而且历代经常有新品种出土,仅《古泉大辞典》就列举四十多种,若按笔画互异来细分,远远不只此数,许多藏家把五铢钱作为一个单独的系列来收集。
五铢钱常有批量出土,以西汉五铢和东汉五铢较为常见。一般说来西汉五铢厚重,做工精细,而东汉五铢往往轻薄,做工粗劣,就其价值而言,一枚普通的东汉五铢几元钱就能买到,而西汉五铢则在十元以上。因版别不同价格也相差甚远,“四决五铢”、“四出五铢”“鸡目五铢”价格在五十元以上,“永安五铢”和“常平五铢”目前价格已超过百元,“传形五铢”(错币,俗称反五铢)价格在几百元不等,一些特殊版别的五铢钱价格在千元、几千元、甚至万元之上,金质五铢则是藏家难得的艺术精品。这众多的版别无疑给收藏投资者增加了集藏难度,但也为他们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上海旭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