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伴随着一批国内元代青花瓷器考古发掘资料的陆续发表,尤其是几个重要窖藏的发现,元青花研究逐渐成为中国古陶瓷研究的热点。上世纪80年代起,元青花在国际拍卖市场屡创高价,令人刮目相看。
目前国内发现有元青花瓷器出土的区域包括北京、江西、河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四川、山东、浙江、广西、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在国外,也有很多地区发现元青花瓷器的遗踪。目前所知的至少有20多个国家都出土过元青花瓷器产品,绝大多数是残片。
从传世品看,除了国内一部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有传世元青花瓷器收藏外,在欧美、中东、日本和东南亚等地部分博物馆和相关机构也有一定数量的收藏。
随着元青花的市场表现日益火爆,国内民间收藏出现的“元青花”也越来越多。有人号称,保守估计,民间拥有1.5万件。这些“元青花”到底是真是赝,引发了激烈争论。
元青花还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学术课题,即使上海博物馆的专家之间也有不同的学术见解。陈克伦副馆长认为,元青花在当时主要是贸易瓷,用于“外销”,其风格、纹样,均异于中国传统的雅文化审美趣味,多近于磁州窑这类民间瓷器和伊斯兰风情。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为何画工精细繁复、器型大的元青花多在海外。上博陶瓷研究部主任陆明华则认为,那些精美的元青花应该出自元官窑,不一定是专门为输出海外而生产,也不是纯粹为官方使用,国内出土了许多元青花瓷器可说明这点。但他们都认为,元青花中有不少是来样、来料加工的,甚至有的画工也可能来自异域。
据悉,在展览举办同时,上博还将举行元青花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云集海内外文博专家和藏家180余人,届时将就元青花的烧造年代和性质、制作工艺、纹饰、流传及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等相关课题进行学术探讨,但愿学界能早日探索出一套可靠、可行、可信的办法来,结束元青花说不清的局面,能对全世界对于元青花瓷器的深入研究和鉴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定窑,是继唐代邢窑而起,在邢窑的影响下烧造白釉瓷的我国北方的一个著名窑口,也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此窑原为民窑,北宋年间,因一度烧造宫廷定烧瓷而声誉鹊起。定窑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和东西燕山村。这个地方,在唐宋时属定州,定窑也就因此而得名。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
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而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