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艺术品,“琉璃”实际就是“水晶玻璃”的别称。早在汉朝,中国琉璃艺术已经十分成熟。在河北中山靖王刘胜墓中,伴随着著名的“金缕玉衣”出土了一对湖绿色的琉璃耳杯,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采用“脱腊铸造技法”的古琉璃艺术品。
作为艺术品的琉璃已经是传统的中国语言与充沛的人文思想的结晶,那些很容易被感知的、丰盈的器皿或是雕塑体现的是东方人的精神、思维及情感。对“琉璃”这样一个词,我们也赋予它一个美丽的传说:西施的眼泪流到了范蠡送她的美玉上,从而喻示人们:琉璃是有生命的,只有在遇见知音的时候才会碎裂。就是在某一个不经意间,它滑过冰冷的空气,跌碎在地板上,微笑着变成玲珑的碎片,让人心痛的碎片。
远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初,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争夺帝位而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战争。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补天。她从汾河捞起了许多五色石,用火烧炼把坚硬的五色石烧炼成熔浆,然后把一块一块的色彩缤纷的熔浆将天上的窟窿补上,挽救了这场灾难。当太阳再次出现时,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而当时补天从女娲手里散落人间的五彩神石……据传是如今最早琉璃起源的说法。 另传:琉璃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王者之剑时所发现的。范蠡认为这种物质经过了烈火百炼,又有水晶的阴柔之气暗藏其间,是天地阴阳造化所能达成的极致,于是将其随剑一起进献给越王。越王感念铸剑之功,原物赐还,还将这种神奇的物质命名为“蠡”。其后,范蠡访遍能工巧匠,将“蠡”打造成一件精美的首饰,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西施。相传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琉璃配饰。 同年战事起,越大败。西施被迫前往吴国和亲,临别时,将“蠡”送还,传说中西施的眼泪滴在这“蠡”上,天地日月为之所动,至今还可以看到西施的泪水在其中流动,后人称之为“流蠡”,今天的琉璃就是由这个名字演变而来。 异于西方水晶的剖光打磨,古法琉璃是以水晶玻璃为原料,经东方文化洗礼,逐件开模烧制而成的艺术品,因矿物元素及烧制工艺的不同,成品琉璃件件迥异,令佩带者风情独享,无与争锋!!斑斓的琉璃,端庄中透出柔美,温润中飘荡着灵秀,或许,那就是那越大夫和传奇美女的情爱见证……古法琉璃工艺的要求极高,前期制模非常繁复,对模具的要求也极为苛求:昂贵的有色水晶体在模内烧制成型后逐步降温,在炉中至少需要呆上长达9天时间。其间融化的液态有色水晶体的流动很难控制,但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一个个形态各异却又有统一风格的琉璃作品。因琉璃的制作特性,不可能存在两个一模一样的。
如此具有神灵气机的宝物,温润光华的琉璃,后来更被佛教引为镇教七宝之一。《药师经》里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行菩萨道之时曾发愿,愿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并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病苦。其他记载关于七宝琉璃之经典还有如《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等。
琉璃如同太阳光芒一样,可包含着各种光色,是所有颜色、能量的综合体,对于供佛、辟邪、镇宅都拥有相当强大的正向能力。充满着丰富的能量,能趋吉避凶、安定情绪,代表着如意美满,是吉祥之圣物。
目前所称的琉璃作品,事实上是结合现代工艺技术以脱蜡铸造法创作,融合各种内含稀有氧化金属水晶混合烧制的,再加入创作者的巧思而使得造型千变万化。琉璃更深的价值体现,首先需要对历史传奇有所体认,其次对如今琉璃制作工艺有所了解,认识制作流程中面对的困难,每件作品实属“来得不易”。以脱蜡铸造而言,跟其他工艺技法不一样,一模一件,经历数十道工序,过程繁杂极其细腻,流晶溢彩如同神迹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