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书法藏品。1956年,国务会议批准在北京、上海两地建立中国画院,亚明负责了江苏省国画院的筹备工作。因为亚明团结国画家并领导国画创作,使江苏新国画创作在中国美术界异军突起,创作了一大批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使人们看到了传统艺术在新社会的作为,从而赢得了在国内画坛上的声誉。1960年,经亚明组织、由傅抱石领队的江苏国画院一行十三人,开始了在现代美术史有深远影响的二万三千里的旅行写生。
在这次写生活动中,亚明目睹了老画家写生创作的全过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又给他以新的艺术启发,感到借人抒情不如借景写心,开始转画山水。当《山河新貌》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引起画坛注意的时候,傅抱石说出了许多老画家的心里话:“时代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而对于亚明来说,当时只是把刚学的传统技法运用到现实创作中。他的《三峡灯火》、《华岳一奇峰》、《华山》作为早期山水画作品,当时的影响虽不如傅抱石、钱松岩,却表现了一种新的气息。他将自己的创作经验总结为:向传统学习,向生活学习。
“文革”中,亚明作为江苏美术界的头号人物,身陷囹圄五年。但是因为他的革命经历,使他成为第一批获得“解放”的画家,并在1973年就迈出了国门,率中国美术家代表团赴越南访问。这正好与他第一次出国相距20年。1953年,他访问苏联后,出版了《访苏速写辑》,为时人所难比。而越南写生之作,又使业内人士刮目相看。十年后,他赴北欧五国的旅行写生,以1985年在北京的展出所获得的赞誉,确立了他外国风情作品的历史地位。如果说在二十世纪美术史上傅抱石开创了外国风情写生和创作这一传统国画所没有的题材,为传统国画的革新探索出一条新路,那么亚明则是拓宽了这一条路。
七十年代后期,亚明开始以古代诗词名篇为题的山水画创作,为“文革”后期的山水画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寄希望于一些传统的题材,探求中国画永恒的意境、趣味、气韵,从尘封中找回传统的笔墨,恢复失去知觉的传统笔墨,从而使传统的中国画薪火续传。他不断到北京参与外交使馆、宾馆和国家重要建筑的布置画创作,同时参与筹建中国画研究院,试图通过南北画家的联合再创一个时代的辉煌.
八十年代,亚明的艺术创作进入高峰期。1984年创作的《孟良崮》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创作的《海风》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直至1995年创作了《南京大屠杀》,以他对五十年前抗日生涯的回顾而告别主题性创作。另一代表作《长江万里图卷》,以其精心的构思、宏大的篇幅和细致的刻画、独到的笔墨,成为他一生高峰期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