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董交易靠谱吗。赵少昂(1905~1998)字叔仪,男,汉族,原籍广东番禺。中国画家。1905年3月6日生于广东广州。1998年逝世于香港。少丧父,家贫,以做工谋生。业余自学绘画。赵少昂擅花鸟、走兽,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革新中国画。他的画能融汇古今,并汲取外国绘画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注重师法造化。作品笔墨简练、生动,形神兼备,深受人们的欢迎。著名书画家伍嘉陵为其入室弟子。历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广州大学美术科教授。出版有《少昂近作集》、《少昂画集》、《赵少昂画集》,著有《实用绘画学》。
作品继承和发扬“岭南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和“融汇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宗旨,早期画风着重于写生的真实感,勾线、着色甚为洒脱工致;晚年则“老而愈妙”,由博返约,强调神韵而能于奔放、粗狂之中见其精细之处;题材以岭南风物与风俗人情为多,注重对物象的仔细观察和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把握,在概括而又准确地刻划对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笔墨奇肆,布局通灵,寄妙理于豪放,寓新奇于平淡,雄秀双至,意趣动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成为当代“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
赵少昂的艺术师承高奇峰,兼取诸家之长,擅花鸟、草虫、走兽。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主张“融会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宗旨。此《阳朔暮霭》,为作者四十年代后期作品,画作注重对物象的仔细观察和大自然生机活力的把握,作品语言既概括又准确地描绘出现实事物。画面中运用冷暖色彩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光线明暗对比效果,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笔墨奇妙,布局通灵,寄妙理于豪放,寓新奇于平淡,雄秀双致,意趣动人。《阳朔暮霭》以山水画题材形式,汲取西方绘画表现、同时发挥岭南画派传统的奥妙,集于此图中,是一幅不可多得的逸品。
1937年赵少昂任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中国画系主任,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迁居香港。在绘画上他继承了岭南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和融汇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宗旨。创作中注重对物象的细致观察和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把握,强调在概括而又准确地刻画对象形神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此作绘峨眉山景,以意境取胜,且笔墨劲饰,挥洒自如,渲染润泽,淋漓尽致。
作为第二代“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赵少昂最擅花鸟画,同时兼擅山水。他的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然后把造化中的生气表达出来。而山水的生气,除了雄奇峭拔的景象外,还有寓于其中的气候时序的变化。是幅《湖山烟岚》便描绘了一幅秋景,近山水墨皴染山体,浓墨染就山树,以墨的浓淡分出疏密,墨韵淋漓;淡墨绘出远山峰峦,墨色柔润;远近山之间留白,云雾缥缈。山下湖面平滑如镜,岸边停靠三两小船,一派静谧清幽的气息。最妙在两山草树间点染些橙黄色,以分辨叶的颜色,点出秋意。观之,如身临其境,浑然忘我。
岭南画派极重写生。赵少昂无论在中国内地,移居香港或远游外地,足迹踏遍海内外不少风景名胜,在师造化过程中,对景写生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本幅写于一九七一年,题曰「写港郊景色」,未有确切明示取景地点。若对照画家在五十及六十年代期间香江写生的作品,取景处多为新界沙田及大埔等地,故画中老树生于水湄,渔舟泊岸之景致,似同属当年尚未都市化的新界渔村。画面只见夕阳余晖,洒落于舟蓬顶部及水面,泛起一片橘黄,应是作业完毕。返抵渔村休息之景象。老树枝干粗壮,久历风霜犹生机不辍,恰好对照诗中「沧桑历劫身犹在」之句,一片昇平之景跃现眼前,正是画家寓意所在。荔枝是赵少昂颇为喜爱的题材,他以“荔枝鸣蝉”为题创作过多幅作品,他曾在一幅图中题曰:“灼灼丹华吐日,离离数点精英,雨过空庭寂静,耳畔独听蝉声。”此作可谓得此意境。画面构图简洁空灵,青涩的荔枝和熟透的荔枝分别在大片树叶的上下,灰色调的树叶愈发衬托出荔枝的玲珑圆润。荔枝以细致的线条画出,外形轮廓简括精确,荔枝表皮的纹理以装饰性的图案写出,显其饱满、红艳的状态。叶子以自然晕开的水墨表现出,再以细而精巧的线条勾勒,具有书法笔意的线条的律动使叶片之间产生一种微妙的动感。画面左上侧的蝉停在枝头,其造型十分准确,色彩逼真,似闻鸣叫之声。整幅以灵活飞动的笔势、亮丽变幻的色彩墨韵以及生动的物象传达出一个美妙的“花鸟虫鸣”的世界。赵少昂早年师从高奇峰,接受岭南派革新中国画、融化古今、折衷中外的绘画主张,重视写生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固有此充满勃勃生机之作。
赵少昂尤得“岭南画派”真谛。写意简略,所谓“外工而内意,外精而内粗”。这件作品可以看出赵氏的独特之处,花卉以小写意形象生动的写出,细腻而传神描写孔雀,雪白的羽毛,高贵玉洁。尤其是眼睛处,将个性巧妙的藴藉于生动传神的形象之中,高明、独到的深入到小生灵一瞬间恣意的动态中。章法独特,不落俗套,气格高雅、艳丽脱俗,不愧被誉为高奇峰之后岭南画派的最佳传人,徐悲鸿作诗以赠:“画派南天有继人,赵君花鸟实传神,秋风塞上老骑客,烂漫春光艳羡深。”足见赵少昂花鸟画艺术的成就。上承居廉、居巢,下承二高,在中国画中融入对形体的塑造和对光色、气候、气氛的渲染法;然而对表现气氛和质感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画笔线的骨力,填塞了传统中国画空白的余韵。
赵少昂的作品继承和发扬“岭南画派”革新中国画的主张和“融汇古今,折衷中外”的艺术宗旨,早期画风着重于写生的真实感,勾线、着色甚为洒脱工致;晚年则“老而愈妙”,由博返约,强调神韵而能于奔放、粗狂之中见其精细之处;题材以岭南风物与风俗人情为多,注重对物象的仔细观察和对大自然生机活力的把握,在概括而又准确地刻划对象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书法用笔的表现力,笔墨奇肆,布局通灵,寄妙理于豪放,寓新奇于平淡,雄秀双至,意趣动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享誉海内外,成为当代“岭南画派”的杰出代表。《草泽雄风》是赵少昂中年时期创作的走兽类画作中最具代表作的一幅。此幅作品继承了岭南画派绘画猛兽的传统,244×2475px的尺寸已算罕见,更为难得的是本幅画作为纸本横轴。赵少昂画虎别具风格,把虎的纯善与凶猛两种本性兼而得之,别具趣味。把自古雄风藏草泽,一声长啸乱弧惊的气势表现的淋漓尽致。
作品为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华盛顿省立博物馆、纽约公众图书馆、新加坡南洋大学博物馆及香港艺术馆等收藏。代表作品有《木棉红占岭南春》、《一池杨柳垂新绿》、《枝头小鸟惊初雪》、《秋林暮霭》、《悠然自得》、《烟雨归舟》、《荔熟》、《群雨追落花》、《漓江雨过》、《苍松吐艳》、《归鸦认故枝》、《秋色》、《竹林幽思》、《小鸟话春寒》、《渔村小雨》、《饮露自洁》、《独钓寒江雪》、《明月萧瑟》等。先后出版的画册及专集有1936年《婵嫣集》、1940年《少昂画集》、1951年《少昂近作集》(3辑)1959年至1973年《少昂画集》(20辑)、1985年《赵少昂画集》、1986年《荣宝斋画谱.十五》(花鸟虫草部分)、1988年《实用绘画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