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鉴定专家马新兰。
为什么有人称古董为骨董?骨董是古代遗存的有价值器物的统称,涵盖古代各种文化艺术品的遗存。
宋代开始到清代多普遍使用骨董一词,明晚期开始有称古董,古或是骨的同音转义,大致有相通之处,也似乎文雅一些,清末后则常用古玩一词了。
古代崇尚爱好前代文化器物的历史悠久,至北宋时开始有了古代考古学和金石学,并出现了民间专门的骨董行业和交易市场,骨董即指此行业和器物的总称,骨董词语大致出现在北宋,盛于南宋以后。
最早的古玩书之一南宋中期的无名氏《百宝总珍集》“鲜卖”一条有:“骨董鲜卖从他怪,君若爱时人皆爱。
......大凡收买及鲜典骨董杂物之属,如好物碾造雕刻工巧人相,君自爱,世人都爱。
”此记录早于《梦粱录》及《朱子语类》等。
《疑耀》以为“骨董二字乃方言,初无定字”值得商榷,古代宋人之精细难有望其项背者,如《宣和博古图》即可见,对古骨二字含义使用与区别不会不清楚。
收藏古玩,古董,为什么年轻人很少?现在高端客户的资源,大部分还在上一辈的古玩商手里。
但是很多年轻和中端的客户资源,包括很多刚刚入门的客户资源,都掌握在年轻这代的古玩商里吧。
所以只要你慢慢把实体店当做副业,把网络当做主业,你就会认识更多的年轻人。
年轻人并不少,甚至是很多。
只是有很多人看似懂,其实连门都没入。
古玩行学不学得出来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有没有机会去见到真东西。
见到了,并付出努力就能学出来,这行没那么玄乎。
台湾地区那才是真的后继无人,早些年上一辈从大陆买了大量的古玩去台湾,现在他们的年轻人都不喜欢这些了基本40左右干这个的都算年轻人了。
文物和古董的区别?一些收藏家对如何正确理解文物与古董、古董与艺术的辩证关系仍有模糊的理解。
文物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东西,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建筑、纪念碑和各种艺术品。
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水域和领海遗所有文物均归国家所有。
同时,《文物保护法》还明确规定,集体或个人所有的文物和依法取得的其他文物的所有权受法律保护。
文物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礼乐和典章制度的总称。
到了唐代,它的意义更接近今天的意义。
从时间上看,文物有古代、现代和当代。
它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
但文物有一定的层次,文物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可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和三级文物。
《文物法》对一、二、三级文物标准进行了界定和规定。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董、古董和艺术品,应该特别指民间收藏的文物,不在国家禁止买卖之列。
法律允许公民合法拥有的文物相互交换、转让和流通。